今年4月,视频博主@才疏学浅的才浅,发布了一期视频,用500克纯金手工复原了三星堆黄金面具,当时就有网友直呼,这哪是“才疏学浅”,明明是“才华横溢”。
在没有模具的条件下,才浅选择“凭空捏造”,先将人像画在金板上,再根据轮廓敲打塑形。
视频发布后,立刻惊艳全网(查看此前报道),就连@河南博物院 都眼馋这个文物修复的好苗子。
国家文物局官方微博 @中国文博 也发出邀请:“小伙子,欢迎一起探索文物世界。”
才浅在当期视频最后立下flag,如果点赞过100万,他就把同样出土于三星堆遗址的金杖做出来。
三星堆金杖全长143厘米,直径2.3厘米,重463克,由木杖和外层包卷的金皮组成,是距今约3000年前的古蜀国祭祀品,是古蜀王权力的象征。
金皮的一端雕刻有46厘米长的纹饰图案,由箭、鸟、鱼和人的形象组成,十分精美。
然而,他忽略了金的延展性。在捶打过程中,金皮的长度也随之延长,超过了原来设计好的长度。
这一次,才浅按照出土文物的实际成分,在纯金中掺入了15%的银和其他金属。
这样操作,金块不仅会贬值,而且更难回收。但为了追求完美的复刻,才浅不惜下了血本。
第二次捶打时,才浅直接将金块捶打成扁平长条的带状,再通过裁剪来调整长宽。
这需要一种名为“錾刻”的手艺,通过錾子和锤子敲打金属表面,留下纹路。但錾刻一旦出错就无法修改,为避免翻车,才浅在薄铜板上练习了一个月。
准备动手时,才浅在仔细观察博物馆的原品后,突然发现,图案轮廓并非肉眼看上去的一条纹路,而是在不到1毫米的区域錾刻了两条平行且流畅的纹路。
他用牛骨刀在金板上压划,画出纹路后再在反面加深,两条平行纹路就这样巧妙地被刻划了出来。
金杖大功告成后,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才浅:明明刻一次纹路就已经十分明显,为什么要刻两条线?
这些纹路看起来只是一种装饰,但对古人来说,图案背后藏着的则是一种信仰,自然要本着敬畏之心锻造得尽善尽美。
三星堆文明时期还没创造出文字,却能为后世留下了金杖和面具这样精妙的工艺。
古蜀人一定想不到,三千多年后,会有一位视频创作者秉承着对文物和历史的热爱,尝试复刻这门手艺,完成一次跨越时空的匠心传承。
来源:视频博主@才疏学浅的才浅 、哔哩哔哩(ID:bilibiliwx)、共青团中央